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技术成果汇编
目 录
一、单位简介
二、海湾生境资源修复和海洋牧场建设关键技术
三、刺参良种生态高效增养殖设施和关键技术
四、贝类苗种工厂化高密度培育设施与关键技术
五、海洋生物农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六、新型海洋生物肥料
七、贝类下脚料高值利用与产业化关键技术
八、果蔬降农残产品的开发
九、特定聚合度和乙酰度的壳寡糖的制备技术
十、鱿鱼下脚料中高品质β-壳聚糖的规模化制备技术
十一、成果名称斑石鲷亲鱼培育及苗种规模化生产
十二、经济海藻良种培育和产业化利用
十三、凡纳滨对虾良种及高效生态养殖产业化
十四、贝类良种选育及苗种繁育技术
十五、脉红螺苗种规模化扩繁关键技术
十六、浪花飞溅区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
十七、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与修复技术
十八. 异型钢结构氧化聚合型包覆防腐材料
十九. 海洋工程结构阴极保护检/监测技术
二十. 基于深海原位长期观测系统的高光谱成像仪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1950年8月,是从事海洋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是国际海洋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所。现有5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创新平台)4个。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设有10个博士点、12个硕士点和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职职工73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500人,中科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1人。
建所60多年来,研究所在蓝色(海洋)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海水养殖,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动力过程,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以及大陆边缘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工作,特别是在我国海水养殖三次浪潮的兴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100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科技一等奖6项,国家科技二等奖24项,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海洋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1.以莱州湾、荣成湾和海州湾典型海湾为研究海区,针对海洋牧场建设及海湾生境受损现状,研发了1种平铺地毯式种子播种技术,种子萌发率由自然萌发率不足15%提高到38%,两年后形成斑块草床,平均植株密度可达68.8株/m2;研发了5种大叶藻植株移植技术,植株移植成活率均达80%以上(国际上低于50%)。研发了新型专用人工鱼礁,实现了海湾受损生境的改良和修复:设计制作了4种新型人工鱼礁,通过人工鱼礁结构与功能优化设计,“因湾制宜”综合应用以上设施,拓展了资源增殖生态空间,修复效果显著。
2.突破了关键种扩繁技术,为海湾资源养护提供了优质苗种保障:研制了刺参生态苗种培育立体多层新设施,建立了池塘刺参生态苗种培育新技术,9个月苗种平均增重达59.5倍,平均成活率达52.5%,规格0.55g/头苗种平均密度达28.4头/m2。首次解决了幼虫漂浮粘连难题,构建了幼虫稳定高效培育技术,培育密度比常规方法提高2-3倍,突破了栉江珧苗种繁育的瓶颈。
3.针对海洋牧场生物资源管理、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技术体系的匮乏,首次建立了刺参T型标记法、石灰环嵌套标记法,突破了刺参和长期标记的技术难题,刺参3个月标签保留率达93.3%。开发了湿重视频测量技术、VPS(水下定位系统)生物遥测技术和双目立体视频测量技术,有效解决了刺参、鱼类在海区生活状态下活体质量难以准确测量的难题,视频测量技术实现刺参湿重的非接触式快速准确测定(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2高达0.92);鱼类VPS生物遥测结合生物标记技术实现了鱼类游泳瞬时速度的测定和游泳轨迹的追踪,接收器最大跟踪距离500m,三维定位精度1m;鱼类双目立体视频测量技术水下测量精度达1.2cm,误差仅为5%。
应用预期效果:
设施和技术简便实用,效果明显,易于推广,有效拓展资源增殖的生态空间,有效提高海区投放生物的成活率和海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力促进山东省海洋经济生物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1.建立了耐高温速生刺参品系选育关键技术:研发了刺参活体称重和雌雄鉴别技术;构建了国内首个耐高温刺参种质资源库,选育的耐高温速生刺参与常温刺参相比可提前17天解除夏眠,耐高温性提高约1℃,选育品系幼参生长速度比未选育组提高29%。近5年间共培育耐高温速生刺参三代,苗种1537万头,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苗种生长速度比未选育苗种提高28.3%-80.3%,成活率提高15%。
2.突破了特色健康苗种培育技术:建立了白刺参选育技术,三年累计培育出大规格苗种131.5万头。研发了刺参“原生态”苗种培育设施;建立了刺参“原生态”苗种繁育技术,3000头/kg的苗种20天成活率为97.3%,体重增加了20%;4个月后成活率为71.2%,体重增加了489%。建立了刺参池塘生态苗种培育技术和工艺,建立和优化了天鹅湖大叶藻生态系统刺参资源修复技术,共培育刺参生态苗种30.1万头,资源量提高20%以上。
3.研发建立了多种刺参生态高效增养殖新设施及新模式:阐明了不同人工礁型参数对刺参的集聚效果,突破了刺参长期标记的技术难题,研发了多种人工礁体,建立了生境改良型刺参围堰增养殖模式,苗种成活率提高40%,产量增加40%以上;建立了生境改良型刺参海湾底播养殖模式,成活率达70%,回捕率达50%,产量比改良前增加30%。根据刺参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鱼、贝、藻(草)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人工礁区“藻鲍参”、离岸岛屿“藻鱼参”和天然潟湖“草参贝”多元化增养殖新模式。
应用预期效果:
成果已在山东威海、烟台、青岛、日照、东营、滨州等地,在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马山集团、日照市岚山区前三岛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青岛龙盘海洋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等水产养殖企业得以推广应用,其中,投放刺参约1.4亿头,直接应用面积6.3万亩,新增利润8.06亿元;推广应用面积21.1万亩,新增产值33.84亿元,促进了产业技术升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大规格健康苗种的稳定供应是建设海洋牧场的重要保障。本研究成果为牡蛎大规格健康苗种生产提供了一种集约化、环保、高效的养殖模式。该生产设施与工艺是在深入研究牡蛎幼虫摄食与运动行为学基础上建立的,包括一整套适合高密度养殖牡蛎幼虫的循环水设备、适应于0.5mm到5mm单体牡蛎稚贝高密度上升流培育设备,以及相应的投喂管理方法。该设施成功解决了幼虫循环水高密度培育容器的结构设计,流速、滤鼓面积、筛绢孔径等参数的确定、饵料循环利用功能的实现等技术难点。利用该技术成果进行牡蛎苗种的生产,可实现眼点幼虫培育密度在50个/ml以上,养殖管理过程更便捷高效,可有效降低水、热能损耗,提高饵料利用效率,生产劳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该成果的创新点在于:①填补了国内贝类幼虫高密度循环水培育技术的空白;②创新设计了贝类幼虫高密度循环水培育设施,设备易组装、易清洁、无死角、能耗低、幼虫培育密度高,饵料、海水可循环利用,系统高度可控,水环境稳定性好。
应用预期效果:
利用该技术成果进行牡蛎苗种的生产,可实现眼点幼虫培育密度在50个/ml以上,与传统水泥池培育模式相比,培育密度提高10倍以上,节约饵料30%以上,节约用电20%以上,节水90%以上,节约人工管理成本70%以上。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化学杀菌剂仍占很大比重,这些农药的长期使用引起了严峻的抗性、环境问题并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我们通过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壳聚糖的改性、修饰研究,研制开发了甲壳低聚糖衍生物新型杀菌剂。该杀菌剂对多种农作物病原菌如对番茄早疫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等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可达80%以上,该类杀菌剂同时其还具有增强植物抗逆功能,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使作物增产10%以上。是一种具有杀菌、诱导抗病、促进生长等多种功能活性的海洋生物农药。已熟练掌握海洋生物农药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可建立年产500吨的产业化生产线。
应用预期效果:
该杀菌剂无毒副作用,可作为高效、低毒的农用杀菌剂,用于农作物病害的防治。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化学杀菌剂仍占很大比重,这些农药的长期使用引起抗性、环境问题和农产品的出口限制。因此,开发高效、低毒,与环境友好的海洋生物源农药,替代部分化学农药,确保无农药残留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将极大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活性物质,经改性、修饰等高技术研制而成的可用于农作物、蔬菜、水果抗病增产的生物肥料,是国内首次开发成功的农用海洋高技术产品。该产品显著特点是能诱导增加种子和植物体内酶的活性,促进植物细胞的新陈代谢,激活植物的抗病因子,提高植物免疫力,因而有明显的抗病、增产效果。该产品还具有抗菌(尤对真菌)和保湿功能,对种子和幼芽起到保护作用,对促进根系发育效果显著,并能改善土壤环境,且无毒、无害、无污染,是新型的生态农业产品。能诱导增加种子和植物体内酶的形成,提高植物免疫力,有明显的促生长、抗病、增产效果。
已熟练掌握海洋生物肥料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可建立年产3000吨的产业化生产线。
应用预期效果: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也关系着生产者的产品价位和效益的高低。如今环境保护的意义已为人们所共识,消费者对化学农药、肥料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即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其次是对农药、肥料造成环境污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即对环境安全的担忧。回归自然、享受自然食品和绿色食品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无公害产品已经成为国际农副产品贸易的基本要求。本技术和产品将显著提高蔬菜的品质和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本课题组对整个扇贝下脚料包括扇贝壳、裙边、内脏囊进行系统的研究,开发出扇贝裙边和内脏囊的酶解与发酵技术、蛋白质提取技术、不饱和脂肪酸提取技术、糖胺聚糖提取技术、牛磺酸提取技术;研制成功蛋白粉、磷酸氢钙等2-3个高附加值产品。内脏提取的蛋白质应用于饲料添加剂,效果显著优于进口鱼粉;磷酸氢钙、氯化钙等产品优于市售产品。该技术的实施将对提升扇贝养殖、加工业和提高养殖户的收入起到巨大的作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对其他低值鱼类、贝类等产品及下脚料的高值开发利用起到示范作用;该技术研制成功的产品可应用于食品、保健食品、饲料添加剂等,可推动食品、保健品、饲料等行业的发展;同时,该技术将大量的扇贝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裙边、内脏和壳等直接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意义重大。
应用预期效果:
扇贝下脚料中蛋白含量丰富,营养价值甚至超过鱼粉,而且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开发前景广阔。经本课题组研究表明扇贝内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49%)虽然较深海鱼油的低,但其EPA+DHA含量高达44%,因此,脂肪油含量高且脂肪酸成分丰富的扇贝内脏作为鱼油产品的开发是非常好的原料。扇贝下脚料壳中钙含量巨大,且生物活性好,生物利用度高,如能将其充分利用,将是一个很好的钙源。扇贝下脚料高值化利用技术充分利用了我国贝类资源,具有非常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当今社会,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导致农药的不规范使用,人体的不健康大部分来自食物不净和大部分农药残留造成。因此,研制出既能有效去除农产品表面的农残、微生物及灰土泥沙,又能不污染环境,且清洗快捷方便的强力清洗剂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热点。扇贝壳的原料为全天然素材,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某些洗涤剂,在降农残的同时也会被人体摄入,无法排出体外,尤其含氯洗剂并无去农残效果。扇贝壳粉除了降农残之外,也有食物保鲜作用,洗后的食品吃起来口感更好。果蔬降农残产品对农药的清除率可达93%,与日本此类产品相比,农残清除率显著提高。扇贝壳粉100%安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其排放不会影响河川水质。因此,利用廉价,安全的扇贝壳降农残必然成为未来国内市场果蔬清洗剂的主导趋势。
应用预期效果:
目前日本开发的贝壳粉降农残产品包括:天然贝壳粉洗菜粉,贝力净贝壳粉/水果蔬菜清洁剂,美食之素贝壳粉果蔬清洗剂,残清灵贝壳粉农药清洗剂等等。本项目将制作扇贝壳粉节省了能源与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竞争当中存在价格优势。并通过添加无毒无害的辅助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等成分,更进一步提高了扇贝壳粉降农残效果,在果蔬表面农药清除率方面优于日本产品,且价格低于日本产品,因此在国际市场方面也具有很好的竞争优势。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壳寡糖主要通过壳聚糖的酸解,氧化降解,和酶解三种技术得到。然而,这些技术制备的壳寡糖产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混合物,其中含有各个分子量和各种乙酰度的壳寡糖。壳寡糖的生物活性与其分子量和乙酰度关系密切,以制备的壳寡糖混合物进行生物活性实验,很难明确具体是哪个或哪些壳寡糖分子发挥生物活性,这成为研究壳寡糖组分的构效关系以及相关的活性机制的瓶颈。本课题组通过离子交换色谱-固相萃取技术联用制备了七种高纯化的全脱乙酰化的单一壳寡糖,包括壳二糖(>99%)、壳三糖(>98%)、壳四糖(>98%)、壳五糖(>99%)、壳六糖(>99%)、壳七糖(>92%)和壳八糖(>70%)。另外,在此基础上,通过定点乙酰化技术制备了多种部分乙酰化的单一壳寡糖,包括N-乙酰化壳三糖、N,N’-二乙酰化壳三糖、N-乙酰化壳六糖、N,N’-二乙酰化壳六糖、N,N’,N’’-三乙酰化壳六糖、N,N’,N’’,N’’’-四乙酰化壳六糖、N,N’,N’’,N’’’,N’’’’-五乙酰化壳六糖、N,N’,N’’,N’’’,N’’’’,N’’’’’-六乙酰化壳六糖,各糖的纯度均在90%以上。为研制新型海洋生物药用制剂奠定基础。
应用预期效果:
目前纯度在90-98%的壳二糖到壳六糖的市场售价为1500元/50毫克,且没有壳七糖,而以我们的工艺生产的壳二糖到壳六糖的纯度已达到98%以上,且可分离得到目前市场上没有的壳七糖和壳八糖,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甲壳素/壳聚糖同样可由鱿鱼软骨中提取,鱿鱼软骨相比于虾蟹壳其矿物质、脂肪含量较低,不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得到的β-甲壳素/壳聚糖具有比α-甲壳素/壳聚糖更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相容性以及聚集活性,因此,β-甲壳素/壳聚糖在医药、食品等高端领域具有α-甲壳素/壳聚糖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国内关于β-甲壳素/壳聚糖的制备少有报道其仅局限于实验室水平,未见有规模化生产。
本项目将研究从鱿鱼软骨中提取高品质β-壳聚糖的关键技术,确定从鱿鱼软骨中提取β-壳聚糖的工艺与设备;建立β-壳聚糖的质量检测、生物活性评价体系;建立产品的中试生产技术。本项目研发将解决我国目前生产高品质壳聚糖存在的瓶颈问题,填补β-壳聚糖规模化生产领域的国内空白。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促进、支撑和示范作用。
已熟练掌握β-壳聚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可建立年产10吨的产业化生产线。
应用预期效果:
目前壳聚糖尤其是高品质壳聚糖呈现出供求不足的状况,β-壳聚糖由于其高活性及在医药卫生等领域特殊用途和应用价值其市场需求将日益旺盛。而目前仅有韩国和台湾地区有个别企业实现β-壳聚糖小规模生产,且其销售价格昂贵。据统计,目前市售的β-壳聚糖售价约为500元/千克,而β-壳寡糖的售价可达2800元/千克,是α-壳聚糖/壳寡糖的3-5倍。若将来本项目能达到年产β-壳聚糖10吨、β-壳寡糖5吨的生产规模,保守计算,按β-壳聚糖40万元/吨、β-壳寡糖150万元/吨,则可实现年产值1150万元。如果将β-壳聚糖/壳寡糖进一步深加工,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则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斑石鲷,俗称:斑鲷、黑金鼓,鲈形目(Perciformes),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我国沿海、日本西南部近海、韩国南部的沿海海域及夏威夷群岛沿岸、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该鱼鱼类资源甚稀少。属于温热带近海沿岸中下层鱼类,礁石性、肉食性,无明显的盛渔期。该鱼种在日韩料理中具有“刺身绝品”之誉,在项目实施前该鱼种的人工繁殖一直未得到突破。
中科院海洋所与明波水产首次在国内引进斑石鲷亲鱼452尾,并于2014年一举攻克育苗关键技术难题,实现斑石鲷亲鱼培育及苗种规模化生产,填补国内空白。利用野生亲本进行繁育,孵化率70%,育苗成活率15%,共培育优质苗种200余万尾。并建立了斑石鲷生殖调控和人工育苗及养殖关键技术和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及工艺。
斑石鲷在养殖过程中表现出生长速度快,一年可长成一斤多的规格;抗逆性强,适盐、适温范围广,养殖成活率达90%以上;耐长途运输,操作方便;另一方面它口感独特,市场认知度高,市场价格600元/公斤以上,斑石鲷被水产界称为可遇而不可求的名贵品种,深受业界关注。
应用预期效果:
2014年斑石鲷已在山东、天津、浙江、海南等地进行养殖推广200余万尾,包括封闭循环水养殖、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养殖过程中斑石鲷表现出生长快、成活率高、抗逆性强等特点,深受养殖企业的欢迎,成为目前我国海水养殖另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名贵鱼种。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藻种质库科研团队,在农业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长期、稳定的支持下,历时10年,研制和应用成功大型经济海藻海带、裙带菜单倍体克隆杂交结合定向选育技术,先期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二个裙带菜新品种“海宝1、2号”(GS-01-010-2013、GS-01-012-2014)以及优质高产海带新品种“205”(GS-01-010-2014),发展了海带无精子污染、无品种混杂的种苗培育技术、裙带菜双高光种苗培育技术、羊栖菜、铜藻同步受精全人工种苗培育技术,上述品种和技术已经在我国辽宁、山东和浙江等地区得到大规模产业化利用,为合作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
海藻种质库科研团队熟练掌握的、可以大规模实施产业化转化的成果包括:(1)高产、优质杂交海带、裙带菜新品种;(2)高产、优质海带、裙带菜新品种的种苗稳定、规模化生产技术;(3)羊栖菜、铜藻大规模种苗稳定、规模化生产技术;(4)潮下带大型海藻(海带、裙带菜、马尾藻、绿藻等)人工藻床的建设、监测和修复技术;(5)海藻人工栽培环境的生态监测技术。
应用预期效果:
(1)在经济海藻新品种领域:将帮助企业摆脱缺乏良种的困境,培育适合企业生产水域的新品种;(2)在经济海藻种苗生产领域:将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稳定的种苗生产技术,做到生产过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3)在海藻栽培、自然资源修复领域:将结合企业生产水域特点,建立针对性技术方法,有的放矢的进行水下海藻资源的恢复和利用。
十三、凡纳滨对虾良种及高效生态养殖产业化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凡纳滨对虾良种及高效生态养殖产业化”团队长期从事对虾高产抗逆新品种的培育和健康养殖模式的开发工作。经过七年的选育获得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科海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6-2010),该品种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的优点,已经在北方的天津、河北、山东等沿海省市进行了推广,为养殖户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在“科海1号”新品种培育的基础上,中科院海洋所与海南广泰海洋育种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培育兼具生长和抗性优势的新品系。在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研究方面,研究团队开发一系列病害检测和健康养殖配套技术,主要包括:(1)建立对虾病害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2)利用分子营养调控技术和绿色添加剂提高水产动物品质;(3)针对水产品特有危害物开发快速高效的检测技术,利用RFID信息平台实现水产品从养殖、运输到消费全部环节的可追溯性,(4)开发了健康养殖的微生态制剂、免疫调节剂、中药制剂、生物饲料等新型安全投入品,为安全、健康的水产品的生产提供保障。
应用预期效果:
凡纳滨对虾是一种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对虾品种,通过推广适合我国沿海地区养殖的“科海1号”新品种能够有效解决北方地区良种覆盖率低,养殖效益低的问题。而通过健康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养殖成活率,提高水产品质量,为市场提供安全、健康的水产品。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海水贝类增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而贝类速长、高抗优质苗种的持续供给是包括海水贝类底播增养殖等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近年来,研发单位联合沿海龙头水产企业开展包括鲍鱼、扇贝等主养贝类良种选育及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集成与示范。在鲍鱼方面,通过收集中日韩等皱纹盘鲍种质材料,初步构建了鲍种质库;研发适于皱纹盘鲍筏式养殖个体标记技术及标志物放流技术;建立基于BLUP的遗传选育技术体系,遗传评估多个经济性状,获得正向遗传进展;基于配合力水平的筛选强杂优配套系,联合企业开展商品化苗种扩繁;相关研发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扇贝方面,育成“中科红”、“中科2号”海湾扇贝,构建了核心种质保存、维护技术,推广养殖超过16000亩,累计产值6.5亿元;利用海湾扇贝亚种间杂交子代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改良了海湾扇贝的生长和耐高温性能,进一步扩大海湾扇贝的适养海区范围。
应用预期效果:
鲍鱼方面,培育国家级贝类新品种(系)1个,在相关单位开展应用推广1亿粒以上;新品系生长速度比常规品种提高15%以上,存活率提高20%以上。构建适于不同海区的贝类苗种培育技术规范,苗种出库规格提高10%以上。
扇贝方面,培育国家级贝类新品种(系)1个,扩繁苗种1亿粒以上;维护海湾扇贝核心种质,尝试海湾扇贝养殖海区拓展。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脉红螺,俗称“海螺”,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均有分布,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一直以来,我国脉红螺人工育苗出苗效率极低,难以达到产业化规模。课题组解决了亲螺性腺促熟、幼虫培养、高效采苗和中间培育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脉红螺苗种繁育技术,实现了苗种规模化高效培育。自主开发了采苗设施及方法,解决了幼虫变态过程中的食性转换难题,突破了采苗技术难关,幼虫变态率达到60%以上。
应用预期效果:
幼虫变态率达到60%以上,苗种中间培育成活率达到80%以上,出苗量可达1-2万粒/m3水体。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针对腐蚀最为严重的浪花飞溅区,自主研发了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该技术由四层紧密相连的保护层组成,即防蚀膏、防蚀带、密封缓冲层和防蚀保护罩。其中矿脂防蚀膏、矿脂防蚀带是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的核心部分,含有优良的缓蚀成分,能够有效的阻止腐蚀性介质对钢结构的侵蚀,并可带水施工。密封缓冲层和防蚀保护罩具有良好的耐冲击性能,不但能够隔绝海水,还能够抵御机械损伤对钢结构的破坏。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具有长效经济的防腐蚀效果,对暴露于海洋浪花飞溅区部位的钢铁设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仅可以用于新建钢铁设施的腐蚀防护,更重要的是适用于现役钢铁设施的腐蚀修复。
该技术授权专利4项,获2014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
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极易遭受到氯离子侵袭劣化,致使承载力下降。该研究在现场检测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性的采取防护修复及补强措施。开发的钢筋混凝土防腐涂料由四层配套防护体系组成,包括底漆、腻子、中间漆和面漆,具有良好的裂缝追随性,能够在混凝土劣化的过程中仍然提供良好的保护。由四层配套体系第一层为底漆,主要起到封闭、防水作用,阻绝腐蚀性介质的侵入。第二层为腻子,主要起到密封,弥补基层缺陷的作用。第三层为中间漆,不仅具备良好的延展性能,还能起到防腐作用。最外层为面漆,具有优良的耐候以及耐酸碱性能。该混凝土防腐涂料具有高附着力、高耐冲击性、耐氯离子侵蚀、耐中性化和很好的裂缝追随性,而且使用寿命超过15年。
十八. 异型钢结构氧化聚合型包覆防腐材料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针对螺栓、螺母、法兰、阀门等结构,缝隙、边缘、棱角较多,表面凹凸不平,易积存水、潮气、盐分等腐蚀性介质的结构,开发了氧化聚合型室外包覆防腐材料,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能够抚平、粘贴在任何形状表面,尤其适用于螺栓、螺母这样复杂形状结构。而且表面处理简单,可以带锈、带原涂层施工,施工效率高。氧化复合型室外防腐技术由三层配套系统组成,防蚀膏、防蚀带、胶粘剂。施工后防蚀带表面的化合物暴露在空气当中,会在无纺布的表面氧化聚合,并形成皮膜,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而粘贴在钢结构表面的一侧永远保持柔软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防腐性能。该技术已授权专利4项。
十九. 海洋工程结构阴极保护检/监测技术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传统的海洋工程结构阴极保护评价主要依靠不定期的特检来完成,需要由潜水员或ROV携带参比电极到指定位置进行测量和评价,这种方法不仅耗费巨大,而且无法对海洋工程结构的阴极保护情况进行长期、持续监测。阴极保护自动监测系统,作为监测钢桩阴极保护状态的主要手段,可以实时了解钢管桩的腐蚀状态,随时提供水下钢结构阴极保护系统运行状况信息,及时发现问题或隐患。该系统能不间断地自动巡回测量钢管桩代表点阴极保护主要运行参数,具有实时显示,自动储存测量结果和打印输出功能,可以及时报警,能够及早发现腐蚀危险,避免灾害性事故的发生。
海洋工程阴极保护监检测技术已经承担了胜利油田CB11B、 CB251B浅海平台井组,中海油番禺PY30-1、乐东LD15/22-1深海平台等若干个平台的评价项目。
二十. 基于深海原位长期观测系统的高光谱成像仪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针对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长期、连续观测需求,通过分析深海原位近海底水体对高光谱采集的影响,探明各类目标物的高光谱特征,创建各类目标物的高光谱特征数据库,最终建立适用于海底化能生态系统的高光谱成像分析方法。研制的深海高光谱成像仪,可以有效获取深海生态系统的高光谱数据,为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变迁、生活史演替、种群补充机制等重要的生物学问题提供基础的原位数据支持。
二十一. 波浪驱动海洋要素垂直剖面测量系统
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果介绍:该成果产品通过特殊的波浪能转化装置,利用波浪能驱动搭载传感器的平台在某深度范围内长期循环升降运行,建立了自持式海洋要素垂直剖面测量方法。产品主要由海面浮标、剖面测量平台和锚泊缆系等构成。在浪高不小于15cm,波周期不低于2s的海况下,系统即可正常进行工作,最大工作水深为150m,海上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3个月,每天观测剖面大于6个。该产品还可搭载CTD和海流计等传感器。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
编辑人:李靖飞
审核人:徐瑞军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
欢迎您使用本网站互动功能!本网站互动用户已实现与河北政务服务网统一登录,如上图所示,新用户请点击[注册]打开河北政务服务网完成注册。如果您已完成注册,请点击[登录],从河北政务服务网登录后可自动返回到本网站互动版块,然后您就可以写信提交了。(提示:如果【到省政务服务网统一注册】无法正常使用,您可以选择【本站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