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各庄镇传统农业化碟转身,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最近位于高各庄村西的占地210亩佳桥草莓园在完成49个框架基础上,所栽植的奶油草莓、左鹤、童子、白草莓等10余个品种的草莓,已经定植完,现在正着手准备扣棚,此项目的落地又为我镇的农业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几年来,我镇合理布局,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实施以闫官屯、东马庄为轴心的千亩设施蔬菜园区,辐射带动周边村错季菜的万亩蔬菜产业园,以东新庄、西新庄、徐流口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的万亩干鲜果品园区,以小套村为核心的蘑菇园区,以代家沟和森罗寨为核心的药材园……在全镇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一个个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园拔地而起,这是全镇干部群众几年来坚持不懈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中勇于开展各种探索与尝试,经历过失败与挫折,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没有畏缩不前,而是迎难而上,才有了今天的各个园区的产业雏形。
我镇位于迁安市东北部,交通位置优越,是传统的农业大镇,自然条件较好,土地肥沃,中部平原以种植小麦、玉米两茬农作物为主,产量高,可达到双千斤,山区以杂粮、红薯为主,素有“迁安粮仓”美誉。近几年来,迁安市四五转型攻坚计划的实施,把该镇作为绿色崛起的示范镇乡之一,我镇紧紧围绕“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土地流转、农民增收”这一核心,打破传统种植模式,以建设绿色、生态、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优势农业,争当绿色崛起的“生力军”。
传统农业做大做强。在发展传统农业中,我镇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发展中始终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发展战略。我镇农业发展中心站注重与市农业局的联系,积极征取上级的各种扶植优惠政策,指导农民生产,始终做到少投入高产出。2014年共争取到农机具100余台,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粮种1000余公斤。同时争取到3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项目,此项目农民可以享受每亩100元的补贴,通过新品种引进和技术指导每亩可增产20%,小套村还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土地托管政策,由该村小季玉米种植合作社统一购进种子化肥、统一种植,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消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为了抵御不可抗的自然灾害,我镇还与保险公司联系,农户每亩地入1.82元的农业保险,根据受损程度可以得到1――260元不等的补偿。同时该镇还成立了玉米、花生、小杂粮各种专业合作社20余个,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我镇还率先采取土地流转的形成实施了家庭农场的种植模式,由他们试验新品种,以点带面,为农民增加收入烙上印记。我镇还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年共举办科技培训班10余次,培训人数达到1000人,同时还在各村选择培养180余户科技示范户,先行提高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他们成为农业新技术的辐射点。 我镇还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现在全镇共有各种水利设施200余眼,1.05万亩灌溉工程,于春耕时节已经完成测量,现在各村正在打井,为农民旱涝保丰收埋下伏笔。
精品农业做精做细。我镇在巩固粮食作物的同时,不断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迁徐公路为轴线,以闫官屯、文里庄等9个村为重点,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利用奖补政策优势大力发展错季陆地蔬菜和设施棚菜,积极构建南部万亩有机蔬菜产业园,上述9个村蔬菜种植面积已达6000亩,除常规蔬菜还引进了草莓、甜瓜、葡萄、人参果、金桔建起了采摘园,农民纯收入3000多万元,其中贺春合作社注册了商标,把蔬菜产业做的有声有色;以利用北部山地、丘陵地势和干鲜果品及小杂粮种植传统,依托佳禾、龙泉两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干果市场行情的导向作用,以东新庄、徐流口等11个村为主线,加快构建万亩优质干鲜果品和山地小杂粮产业园区。新增优质核桃等干鲜果品1700亩,林果总面积达到了6500多亩,山地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农民纯收入2300多万元。占地260亩海发食用菌基地和占地 120亩的民赢食用菌基地,还有代家沟和森罗寨两个村的300余亩药材基地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的50余户自己种植药材达到1000余亩。以占地150亩心平花卉和占地200亩绿友花卉基地为龙头带动了全镇发展苗圃,现在全镇的苗圃面积达到2000余亩,200余户。我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让农业不在是传统粮食作物这一枝独秀,而是实施了蔬菜、药村、食用菌、干鲜果品多个品种的百花齐放春满园精美农产品画廊,围绕着长城山野绿道、沙河改造工程不断整合资源,把我镇的农业打造成集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精品农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在发展精品农业中,我镇在蔬菜园区内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北部干鲜果品园区实施了世行贷款三期项目、坡改梯工作,水库渠道改造工程,主要对园区内的水电路进行了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变。
效益农业有声有色。为打破农民小农意识,我镇把做好土地流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做为重中之中来抓,并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带着农民干,让农民在家门口当工人,挣工资,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区域化的发展格局。全镇共流转土地10000余亩,涉及到2000余户。通过土地流转促成的蔬菜园区、干鲜果品园区、食用菌、药材种植园区、玉米种植园区、棉花等各类特色种植园达到3万亩,亩均收入达到5000元,达到土地流转前的3倍多,并且通过土地流转农民不仅得到每亩1000元的租金,而且入园打工,在家门口一个月还能赚取丰厚的工资,全镇就地安排的农业田保姆就有2000余人。其中闫官屯村成立了贺春绿色蔬菜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合作社担保购进建暖棚所需的材料,逐年扩大暖棚的建设面积,并不断改进品种,发展观光、采摘园200亩,占地1亩的棚年效益达到了4万余元,土地流转经营成为该镇助推农业转型增效的重要因素。该镇通过土地的流转还引进了规模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其中投资3.5亿元的占地575亩华侬种猪厂是河北省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目前已经购进种猪1600余头、投资1.6亿元的正元国际养生文化村项目已经流转土地2000亩,生产的欧粮牌水稻已经进入大城市超市,蔬菜种植与荷兰R.P.H有限公司、广州从玉蔬菜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投资3000万元,占地260亩的兴阳百益食用菌项目,已经获得可观的效益……一个个农业龙头企业的入驻,不但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提高了农业的档次,让农民看到小农业也能做出大文章。
生态链条如火如荼。我镇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还积极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提倡新型农民新型生活,促进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推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上,我镇 不断规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全镇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家,涉及蔬菜、水果、农机、资金、土地、特色产业等领域,发展会员4000多人,带动农户2100余户,还繁衍出一大批农产品经济人,全镇共有农副产品经济人500余人,推进了“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的发展,合作社真正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车头”。 其中贺春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唐山市成立的第一家合作社,乡伊香农林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社,乡伊香品牌被评为全国百佳农产品,核桃制品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是河北省唯一获得双百称号的单位;东亚食品厂的大豆纤维食品等40余个品种打入全国各大超市,循环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该镇还在干群中开展干部干事业,百姓创家业活动,现在全镇农业加工作坊有 500余家,涉及到花生、棉花、豆片、粉条、咯着等20余个品种。近几年来,该镇农民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搞起了农家饭,推动乡村旋游业的发展。该镇在农村大力推广生态型家庭经济,引导农民树立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的循环经济理念,力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生物食物链为平台,构建以“种、养、加”和沼气为链条,猪圈、厕所、沼气池、蔬菜大棚“四位一体”的生态家园模式,发展家庭微型循环经济,全镇共建沼气池8400余个,水冲厕所1500个,不仅解决了畜圈卫生、秸秆气化、排除污染、庭院绿化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需柴和炭、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生产新格局,实现了生物质能的循环利用。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大力普及户用沼气,推进了农村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曲河村的李辉引进秸秆打捆机,武凤英引进了秸秆青贮机,秸秆煤块机,李文华、刘贵堂的蘑菇园全部是用秸秆当生产原料,推广秸秆沤肥技术, 全年可消耗各种秸秆1000余吨,毕免了秸秆的焚烧,还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改善了人居生活条件,建起了农业生产无害化、经济发展高效化、居家环境清洁化。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
欢迎您使用本网站互动功能!本网站互动用户已实现与河北政务服务网统一登录,如上图所示,新用户请点击[注册]打开河北政务服务网完成注册。如果您已完成注册,请点击[登录],从河北政务服务网登录后可自动返回到本网站互动版块,然后您就可以写信提交了。(提示:如果【到省政务服务网统一注册】无法正常使用,您可以选择【本站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