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体版 | 手机版 | APP | 国务院客户端    

物质文化遗产——安新庄遗址

发布日期: 2021-04-06  来源:迁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字体:  打印   分享至:


安新庄遗址位于东经118.8°北纬41°,滦河东岸的第三级台地上,面积11万6千平方米,平米。布局为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距城北3公里安新庄村南,处在沙土构成绵延起伏波浪的沙丘和冲击台地上,(东西为新旧冷大路)沙地有桑树,主要种植花生、大豆、玉米等。西南端为槐树林。遗址文化层厚0.5米左右,



1976年春发现近百件新时器时代的遗物,陶器相当完整,大批的陶钵摞在一起有的被压碎。个别的陶罐还装有植物果核,还盛有动物骨骸。197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了小面积的拭掘,揭露面积100平米,出土大量陶片,并发现有居住址和灰坑遗迹,遗物有石器:刀、斧、锛、凿、网坠、石叶、石核等。陶器有:钵、盆、碗等。骨器有笄、针、梭、镞、匕等。发现红烧土面,和大面积的夯土层,并发现有居址和灰坑遗迹.还发现许多牛羊的下鄂骨和鹿角。这里的陶器有55.7%泥质陶分红陶、灰陶、黑陶。陶质细腻火候较高,尤其是黑陶碗制作精致漂亮,上面的纹饰多为压印几何形,似赵宝沟文化。夹砂陶可分为粗砂和细砂。还有夹砂磨光红陶红胎,陶质极硬,外表图红衣。陶器有30%施加纹饰,采用刻划、按压、锥刺和附加、纹饰多达几十种,一般在腹部饰指甲纹、网格纹、几何纹、水波纹、和连环纹。器物颈部踢刺锥点纹和附加园饼,腹部刻画有螺旋纹和指甲纹,尤其是罐底几乎都刻画叶脉纹.这里几何纹最盛行,是用尖状圆头工具,在磨光灰陶、黑陶的其表精心刻画出三角文、方格纹和平行斜线纹等,使陶器越发显得精巧美观。一些泥质陶钵底上多刻三角纹、指甲纹或留有反映原始编织技术的席的印痕。丰富多彩、刻工精细是这里的一大特点。彩陶为赭红彩大多直接画在器物腹部及口沿。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彩陶再彩绘花纹间再用尖状器刻画直线纹,采用这种刻画与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在我省第一次发现。陶器的制法均为手制,多为平底器,并有相当数量的圈足器,凹底器较少,未见三足器和环底器。少数器物在颈部有突钮,口沿下钻有系空。还有一些胎壁极薄,制作极精的夹沙的陶罐的底部往往有一个园凹槽,有调查中的陶片可以看出的器型有钵、罐、碗、簋、盆、盘、盂盅、纺轮、支架等。

从遗物的文化特征看,其文化性质兼有我国中原文化和北方红山文化两大体系且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在冀东一带发现彩陶、黑陶与细石器共存上述首次。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介于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既有仰韶文化中罕见的夹砂直腹陶罐,流行的蓖纹和用燧石、玛瑙、石英和砂岩打制的细石器,也有红山文化中少见的磨光黑陶,圈足器和指甲纹、几何纹。有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中都不见的刻绘兼用的彩陶和新颖别至的多角形砍砸器。安新庄遗址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是北来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冀南下潘汪、后岗下层等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

这一遗存丰富了我省新石器文化的内容,不但为研究我省(尤其是冀东地区)原始文化的特点、分期和相互关系提供了新资料,也为探求我国北方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线索。

1998年8期《考古》发表文启明先生《安新庄遗址再认识》将遗址的器物和红山文化、下潘汪二类、西寨二期、上宅遗址的器物特点作了比较,将安新庄遗址分为甲类和乙类,安新庄甲类遗存的年代在距今6200—5800年之间。安新庄乙类遗存年代在距今5865—5400年之间。

1982年7月23日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

温馨提示

欢迎您使用本网站互动功能!本网站互动用户已实现与河北政务服务网统一登录,如上图所示,新用户请点击[注册]打开河北政务服务网完成注册。如果您已完成注册,请点击[登录],从河北政务服务网登录后可自动返回到本网站互动版块,然后您就可以写信提交了。(提示:如果【到省政务服务网统一注册】无法正常使用,您可以选择【本站注册】)